編者按: 我校青年教師較多,是我校發(fā)展重要的生力軍。他們在師德上的盡快完善、專業(yè)和技能的迅速成熟是學校的殷殷期盼。曾子曰,“吾日三省吾生”。教師的成長也需要不斷反思總結(jié),方能厚積,方能薄發(fā),方能“不期然而然”。此處發(fā)表鄧琴老師的成長心語,望能夠?qū)λ星嗄杲處熡兴鶈⒌稀?/span>
新教師個人學習總結(jié) 德陽中學 鄧琴
現(xiàn)在是我工作的第三個年頭,人說萬事有“七年之癢”,而我也認為實踐亦有“三年之獲”。工作中點滴的積累與微小的成長都是我最寶貴的收獲,我也相信,這些收獲可以集腋成裘,讓我在教學生涯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而這些收獲的源頭在那些良師益友們,是他們以自己的經(jīng)驗,以無私的胸懷為我傳授真經(jīng)。韓愈有言:“圣人無常師”,杜甫詩曰:“轉(zhuǎn)益多師是吾師”,正是這么多老師教我一個學生,我大受裨益。 媛姐開啟了我對何謂課堂的認識。工作的第一學期,我還沉浸于大學講課的微格模式,自認為只要自己講出與眾不同的東西就是上了一堂成功的課(當初大學講課小組活動中自己被同學們盛贊“有文化底蘊”的《桃花源記》一課讓我不自覺進入了課堂誤區(qū))。同時,當時的我更多將目標定位于讓學生接納我的語文課堂,我的眼中只有我,,所以很少問學生需要什么,學完這一課應有什么收獲,某一內(nèi)容有無必要講,用什么樣的方式尅呀讓學生又快又好地吸收?現(xiàn)在看來,這是多么的閉門造車,自己的視野局限得如同井底之蛙。所幸的是,,媛姐讓我隨意去聽她的課,并毫無保留地告訴我應該怎么樣上好一堂完整的課。我至今記得她講《沁園春·長沙》,簡潔而充滿詩意,,能夠給人身心的享受,這也是我所追求的語文課境界,因為我持之如一的一個信念就是,語文課與其他課的區(qū)別是,其他科的語言是傳達知識的載體,而語文課的語言不僅是工具,而且本身也應是教學的關注點。正因為如此,,我盡量花更多的時間備課,備課文內(nèi)容,備課文講解的用詞造句、詞語表達。更重要的是,我從媛姐的課堂中意識到,任何一堂課都應有“點”的概念,備課時必須問自己學生在這一課應有什么知識收獲與情感、理性體悟。如《沁園春·長沙》不能只是空談毛澤東沖天的豪情壯志,而應從詩歌表達技巧,語言使用方面,從“計”的層面熏陶學生如何審視詩歌的美與技巧。 周老師等組上的老前輩們則教會了我應有的嚴謹與對工作的細致與熱忱。周、鄒、魏等老師的課我聽得并不多,我更多的是向他們請教知識點或詢問教學設計、安排。這些老前輩們的嚴謹讓我折服,他們對語文教學的理解和踐行也讓我生發(f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與他們交往,也時刻警醒自己修煉自己的嚴謹,盡量較少教學的隨意性。尤其是周老師,她是“終身學習”的典型,直至現(xiàn)在,她都未停止學習,或是研討,或是閱讀雜志書報。她在《語文學習》中看到《方山子傳》的精彩教學設計,就馬上運用于自己的課堂;她看到臺灣高考作文,覺得適合我們自己學生,就將其出在月考試題中;看到電視節(jié)目《開講了》,就為學生放適合的專題;看到《漢字聽寫大會》,就擇選重要的給學生聽寫。我相信,那種對學習的熱枕,對工作的嚴謹能夠支撐一個人,給予一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價值感。所以,將學習作為生活的需要,是周老師教給我最重要的一節(jié)課。 而上學期,我有了自己真正嚴格意義上的師父,一開始雖屬于名義,,甚至很容易流于形式,,但一旦真正與左老師接觸,暗自慶幸有這樣的師父,認真而不失和藹。在結(jié)對子之初,她就熱情地讓我去聽她的課,所以這一學期一開始,我真正開始我的聽課與被聽課生涯,我聽師父高一新課,師父為我講評自己的高三復習課,雙管齊下,。一來二往,自己心里對整個高中語文呢教學流程就更為清楚了。 另一種對我影響很大的學習則是此次回大學母校“再做一回學生”的學習。平時的網(wǎng)絡學習由于時間關系自己確實有應付之嫌,但暑假的集中學習,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徐老師《新課程改革關鍵詞研究》以及孫老師《語文深度教學》兩門課程讓我記了滿滿一本的筆記以及形成自己的思考,除了知識本身,徐鵬老師對學習的執(zhí)著追求讓人感佩,而且他提出了很多我之前未意識到的視角,這些視角似乎一下拓寬了我的視野,比如國外的語文教材編寫、語文教學,基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語文教學等,讓我深切感受到語文教師需要睜開眼。孫立權老師是整個東北語文教育泰斗,他所追求的“深度”、“審美”、“積淀”,他所展現(xiàn)出的汪洋般的知識儲備,留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語文真美,語文如此有味道!這不是我追求的方向嗎? 當然,兩年間,辦公室同事、搭班的搭檔們,以至學生們都在教我學習,促進我成長,我的心中充滿無盡的感激。說到最后,如果我真在成長的話,今年的我與2011年9月份的我相比是進步的話,只是被動的學習不是我這兩年多來唯一做的事,畢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我看來,可能“思”比“學”更重要。就我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而言,之前的自己在教學中更像一個盲人,雖然一直前行,但自己腳下走的是一條什么樣的路,前方又有什么美景或是什么障礙,自己并未了然于胸,有時還會有隱隱的不安,生怕自己在什么環(huán)節(jié)有了什么紕漏而誤人子弟,尤其自己所教的還是兩個實驗班。而如今,自己還有太多不足,但我有一種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感覺,好像行走在語文這條道路上,自己在慢慢睜開眼睛。當我回過頭,我在反思筆記、在心里告訴自己:如果下一屆,我的作文教學環(huán)節(jié)會是怎樣;下一屆我上文言可能會用更有效的方式;下一屆我會怎么樣上謀篇課文;下一屆我將怎樣有效、巧妙地布置作業(yè),檢查作業(yè),督促學生學習等等。一這樣想,我就發(fā)現(xiàn)這條路清晰了很多,因為我更有了總體的規(guī)劃與細微的關注點。這一絲頓悟靠的是取經(jīng)學習,但更靠的是反省。“反求諸己”是成長必不可少的素質(zhì)。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用這句話告訴人們無謂的學習的荒謬,而我會用這句話告誡自己——學無止境,反思相攜。 2013年9月16日 (作者:admin 發(fā)布:管理員 修改:管理員)
|